“八八战略 丽水之赞”学习体会
药学支部委员会纪检宣传委员 胡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丽水之赞”,让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备受激励,倍增干劲。为正确把握“丽水之赞”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推进“八八战略”在丽水的创新实践,我们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八八战略”15年》政论纪录片,以期深刻领悟“丽水之赞”、创新实践“八八战略”,充分发挥丽水大花园的优势和作用。
一、坚持辩证思维,科学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丽水之赞”用实践证明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用事实反驳了认识上的模糊和思维上的混乱。工业有生态工业与非生态工业之分,企业有“三高”企业与绿色企业之分。并不是所有工业企业都是污染的,并不是只有污染了才能赚钱的,发展不都是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
“丽水之赞”是实现后发赶超、绿色崛起的引路航标。“丽水之赞”给了我们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信心,说明我们不能与发达地区在相同指标上争高低,而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领会习总书记的“丽水之赞”,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自觉落实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依靠“优势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继续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大通道,在高质量均衡性发展上展现新智慧、取得新成效,实现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协调推进。
二、坚持底线思维,坚守环境保护、经济开发的基本红线
越是复杂的局面,越需要底线思维。否则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无所适从。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政策供给、保障托底、监管服务等方面的能效,其它尽可能交给市场主体。
发展要遵行规律而不是囿于旧态,要吸取教训而不是重复错误。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就告诫大家,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还批评了一些地方在抓生态环境保护上主动性不足、创造性不够,思想上的结还没有真正解开的问题。
坚守底线,就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国家划定生态功能区,这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深刻变革。丽水有5个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省里赋予美丽浙江大花园核心区建设重任。要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在生态红线管控问题上,就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企业监管过程中,该把住的关口决不放松,该下手的处罚决不手软。
三、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两山”理论,本身就是思维创新的卓越范例。从绿水青山的看点到金山银山的卖点,不可能是自动的转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需要创新的理念,才能突破固有的思维羁绊,创造新的政策、制度供给,在产业融合发展大背景下找到自身资源的能量转化燃点。而在原有那些条条框框、瓶瓶罐罐中,是不可能找到燃点的。
要创新就必须虚心。我们有“丽水之赞”,习近平同志在十六年前也还有“晋江之赞”。那是一种突破发展瓶颈、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的全面发展典型。离开了特定的条件,不同的创造性经验也许不能完全复制,但同样是山区县,其思路和方法可供我市各县借鉴。所以,千万别做井底之蛙,我们还远没有到可以沾沾自喜的地步,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老本可以吃。相比晋江经验,丽水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否坚固?我们有没有为摆脱土地财政作好准备?如何正视过高房价对企业成本、居民消费和人才引进产生的挤出效应?这些,都呼唤实实在在的创新思维和政策调整。面对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面对高标准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约束,丽水干部肩上的担子不是一般的重。
要用活力释放压力。创新不能没有底线,也不能到处人为拉“红线”,作茧自缚。法律明令禁止的,在法律没有修改前是不能逾越的。而政策是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及时创新调整的。可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当中央已发出改革试点信号,已提供了政策创新空间时,从省级到市级机关中,却常受制于那些“处长瓶颈”:用旧政策抵制新政策,以小政策否决大政策;对上级部门出的政策,明显不合理的,也不敢或不执着地去争取。这样的思维之于发展,不可能有效化解破除旧动能,也不能为创造培育新动能留出空间。
“丽水之赞”给予丽水最宝贵的启示和期许,是希望我们要继续寻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着力探索生态产品、资源、政策、制度供给等价值实现机制,真正体现“尤为如此”的使命和当担。
通过“旅游+”“互联网+”来卖空气、卖蓝天、卖碧水、卖文化……,呈现丽水亮点。产业的融合和生态价值转化,既需要更强组织力的市场主体提供产业链接,也需要更可预期的政策供给来提升发展的环境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丽水之赞”,不仅仅是对丽水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丽水这片土地的深情关怀,更是对丽水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深切期许。我们自豪于“丽水之赞”,更应当充分认识和感悟蕴含在“丽水之赞”中的深刻哲理,并以此推进创新实践“八八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