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
作者谢丽福时间2007-08-10 00:00:00

       一、冬天的季节特征
 冬天的季节特征,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寒”,所有的自然特征都表现出了这个“寒”字,树木萧萧,百草凋零,可以说是寒;天冰地冻,万物蛰伏也可以说是寒。唐·孟郊《苦寒吟》: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现在我们这里虽然没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也没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但是近日早上习习的西风,满地的落叶也已经让人感到有微微的寒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推陈出新,欣欣向荣;夏天繁荣秀丽,万物华实;秋天硕果累累,万物成熟;冬天水冻天冰,万物闭藏。
      中医理论认为,太阳的光明就是天地的阳气。冬天,太阳的光明收藏起来,是为了来年春天的生发,夏天的繁荣,秋天的收获。从自然的角度来讲,“寒”只是冬天的外部特征,从万物生生不息的角度来讲,冬天的闭藏,意味着为来年积蓄能量。
      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也一样,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到了冬天就闭藏起来了。自然万物也无不围绕四时季节变化而变化,无不遵循自然规律而生生不息。
      人作为万物之灵,更应该懂得自然变化之道,顺应天时,以提高生命质量。太阳光的变化是自然变化的主要特征,而人则以阳气的变化作为生命兴衰的特征。少时如初生之阳,生气勃勃;壮年如日中天,光芒四射,但同时开始转衰;及至老年,阳气衰弱,身体机能全面下降。因此人的自然生命周期,实际上是阳气变化的一个周期。而每年四时季节的转换也就是每年阳气变化的一个小周期。和自然界一样,人体的阳气,春夏旺盛于表,秋冬藏伏于内,这就是人体特征和自然特征的同步一致。
       综上所述,冬天的特征我们可以用“闭藏”二字来概括,人体的阳气也是一样,在冬天里的特征也是闭藏的。懂得天时的人,会养生的人,就知道冬天的养生之道就是闭藏养阳之道。
       二、冬季的养生规则
      我们中国有5000年的养生传统,外国人这方面确实没有办法和我们比,美国过现在也保健,他们的保健品就是阿司匹林一类的东西。而我们有一整套养生的理论和经验。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是这样论述冬季养生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泻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奉生者少。”
      人体好象一部车,从新到旧,直到消亡。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驾驶这部车,是人应该懂的学问。例如一个司机,必须懂得交通规则、驾驶和维修技术方能上路开车。可是,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很少研究人体运行的规则,如同非司机驾车,因而造成人体这部车损坏或过早地报废是不足为怪的。冬季养生规则的大前提就是“闭藏”,违背了闭藏之道就是违背了养生规则,遵循了闭藏之道就是遵守了养生规则。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日常生活的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养生锻炼方法、情志特征都一一归纳到冬天阳气闭藏这个特征上来,那我们就不会错。我们怎么样理解冬天的闭藏呢?闭藏是向内的,就好比储蓄,冬天里不断往银行里存钱,来年的开支就可以应付自如;也好比一个水库,你冬天里把水贮满,来年的春种秋收你就可以收放自如。可以说,只要冬天里“闭藏”的这个规则遵守了,来年生命蓬勃的物质基础就具备了。
      冬季养生规则我用十六个字类概括:早睡晚起、冬保三暖、无泄皮肤、惜神养精
      1、早睡晚起。
      早睡就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这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9点睡觉可能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但是我们讲养生就是讲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什么?就是白天长,黑夜短,你就晚睡早起;白天短,黑夜长你就早睡晚起。可谓是天睡我睡,天醒我醒。从阳气闭藏这个角度来讲,早睡晚起就是让阳气能够充分的闭藏。白天人体活动的时候,阳气是处于消耗状态的,晚上睡觉的时候相对来讲是静态的,阳气处于闭藏状态。因此,冬天的睡眠时间相对于其它三个季节时间要长,不可一味地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晚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等日出起床为宜。丽水冬天日出时间大约在7点前后。根据资料统计,每年11月16日的日出时间约为6点50分,元月16日的日出时间为7点21分。上班的不说,我们老年人冬天应该至少睡到7—8点钟起床,才叫做顺应天时。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不要过早起床锻炼身体,为什么呢?其他三个季节你早点起床锻炼身体没有问题,但是冬天不行,尤其是城市里的冬天。刚才讲冬天阳气蛰伏,早晨起来,城市下水道中的废气、工业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种重金属微粒、汽车排出的含铅的尾气等等都还沉积于地表,没有升发到上空去。尤其在寒潮来临的天气,上午10点以前,地表的气温低于天空中大气的气温,大气停止了上下对流,出现了气象学上所讲的“气温逆增”现象。只有等10点以后,地面气温渐渐升高,大气开始对流,污染了的空气向高空扩散,地面的空气变得洁净,才能开始锻炼。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盲目早起,总是在废气中锻炼,结果是越锻炼对身体的危害越大,出现了头晕、乏力、气管炎等毛病。
      冬天阳气萧杀,夜间尤甚。天黑早,阳气收藏早,因此早睡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因此晚起可以固阴精,此谓冬天起居顺应天时之道。
      2、冬保三暖。
     《黄帝内经》讲冬天要“去寒就温”。冬保三暖的内容包括头暖、背暖、脚暖。一方面,阳气虚的人,这三个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袭,很多人一到冬天双脚就象冰块一样冷,还容易头凉、背凉、头痛、背痛。因为在人体中头和背都为阳,阳气不旺的头和背容易凉、痛。肾阳不足的人因为缺乏推动心血管的能量而缺乏足够温热的血液温暖四肢而导致手脚寒凉。另外一方面,人体这三个部位若总是寒凉不暖的话,也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恶性循环。
       冬天对这三个部位的保护时,我们尤其要注意冬天对双脚的保护。怎么样保护呢?那就是冬天热水洗脚。对于热水洗脚,民间有很多认识,所谓“热水洗个脚,胜过吃补药”,“凉从脚上起”。中医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特别是冬天手脚不温的人,更要在睡前用48度左右的热水泡脚,并可以适当添加热水以保持水温。泡脚以脚暖为度,不可因水温过热而使人出汗,出汗则为过头了,反而扰动了阳气。
      背部和头部的保护,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于冬日上午10点以后,只要是晴天,可于室外散步、坐伏或轻度的体育活动,使太阳晒到人体的头部和背部,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直接的补阳方法。冬天晒太阳,可使人一身温暖,浑身舒适通畅,因而有“冬季阳光是补药”的 说法。过去在农村,冬天正是农闲时节,太阳出来的时候,三五成堆聊天晒太阳、拉家常好不闲适惬意,实际上这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3、无泄皮肤。
       无泄皮肤的意思还是围绕着闭藏阳气而言。中医认为,冬天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而不利于其闭藏。那么围绕“无泄皮肤”这个规则,我们有很多生活起居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
      先就是运动。冬天最好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就是“无泄皮肤”的运动方式,简单点说就是不出汗的运动方式。
 一般来讲,体育运动的时候阳气是向外越的,而冬天里,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应该是往里面收藏,因此,冬天里不宜剧烈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总的来说是以“无泄皮肤”为度。
 那么冬天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最为合理?根据冬天这个季节的自然特性,我们提倡“静功”,在房间里面打打坐,练一练深呼吸和吐纳方法,还有北京炎黄经络研究所祝总骧教授提倡和推广的《三一二经络锻炼法》、刘逢军教授推广的《起床法》、《静坐法》、《混沌法》等等都是特别好的养生锻炼方法。在室外,晴好天气我们可以选择太极拳、养生操、散步等方式适量运动,但不宜选择长跑、球类等运动量过大的运动方式。如果身体不好的人,不想运动,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就好象一张车子,跑不动了,是因为车子出毛病了,如果强行上路只能使车子的毛病加剧,要等到将车子保养或者修理好以后才能上路。人也是一样,你不想动弹或者没有力气了是身体失衡了,需要调理好以后才能够适量运动。
      4、惜神养精
      中医认为,稳定的精神情绪对人体脏腑有着良好的影响,而神志反常,喜怒无度,杂虑太多都会伤神。所有不稳定的精神情绪都会伤到人体的脏腑,“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情绪失常会带来脏器的失常。《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就是忧悲愁郁,伤肺而亡,《三国演义》里面的周瑜,也是由于心胸偏狭,既忧且悲且怒,尽管何等雄姿英发,英雄了得,也奈何英年吐血而亡。因此情绪稳定,实际上是一种“神补”,即稳定的精神状态可以补益人体。当然,现代医学有一种病名叫做冬季忧郁症,一到了冬天人就无法提起精神,集中精力,或者焦躁或者特别容易疲劳或者精神忧郁等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难以用精神来调节了,因为这是脏腑失衡的外在表现。冬天里肾气不足、肝气不舒的人容易悲郁,这个时候养肾调肝,就能够使其情志正常。
      三、冬季的进补与调理
      民谚讲:“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冬季进补是养生调理方法的一种,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由于一年四季中,肾经在冬天最为活跃,大部分身体虚弱或失衡的人都由肾虚而引起,而冬天里天寒地冻万物闭藏,进补温热的食物或药物不容易上火,因此冬令进补符合天时,事半功倍。
      一般来讲,人体的阴阳虚实因人而异,一个人可能五脏六腑有不同的阴阳虚实,肾阳虚的人,肝就可能阴虚或阳虚,调理之道就有差别。因此,冬季进补和调理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绝对不可盲目追随,不加选择。
      四、冬季养生十大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点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以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除起居作息合理安排外,还必须保持室内温暖恒定。若室温低则易伤元阳,室温过高,室内外温差大,就很容易外感。在起居方面,除要做到以上几点外,还应努力实践下述养生措施:    
      (一)、衣服气候
     是冬天穿衣要重视“衣服气候”,所谓“衣服气候”,是指穿的衣服表面温度大约在零摄氏度左右,而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2~33摄氏度,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在人体皮肤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使人体维持恒定的温度。
     具中措施是: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皮肤老化,血管收缩较差,加上代谢水平低,衣着以质轻又暖和为宜。青年人代谢能力强,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健全,对寒冷的刺激,皮肤血管能进行较大程度的收缩来减少体热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可过厚。婴幼儿则不同,其身体较稚嫩,体温调节能力低,应注意保暖。但婴幼儿代谢旺盛,也不可捂得过厚,以免出汗过多影响健康。
      错误观点:衣服穿厚才保暖
      寒冷的天气,有的人为了保温防寒,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实,这是片面的。因为衣服本身不产热,只起到隔离的作用,使得衣服与肌体、衣服与衣服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缓冲了外面的冷空气和体表的热空气之间形成的对流,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觉到温暖。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得到了加强。但当空气层厚度超过1.5厘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从生理角度看,穿衣过厚,会抑制体温调节机能的适应性,减弱御寒能力。另外,穿得过多,体型臃肿,既不美观,行动也不方便。   温馨提示: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冬季的衣服宜选用质轻又保暖的羽绒制品和冷空气不宜透过的皮衣。坐办公室的白领尽量别穿太紧的高领内衣或毛衫,否则容易压迫颈动脉,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 
     (二)、戴帽御寒。
      寒冬,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据医学科研人员测试,处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的人,从其头部散失的热量是很多的。在环境气温为15摄氏度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摄氏度时占60%,一15摄氏度时占75%。由此可见,头部的保暖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如俗话所说:“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
      冬季戴帽应特别注重帽子能护住耳朵,儿童宜选购尖角畚箕帽、平顶流苏童帽、大腊帽(抹虎帽)等;成人宜选用针织毛线帽,如风雪帽、围衣帽或蓓蕾帽、博士帽等。若天气太冷可选购棉绒帽、罗宋帽(壶套式)、长毛绒遮耳帽,或美式圆沿、土耳其式羊绒帽;至于在高寒酷冷的地区,皮帽就成了人们外出的亲密伴侣,若能带上一顶貂、旱獭、媚、狐、羊剪绒软皮帽,就会使您自觉头身皆暖,精神愉悦。
      以前不大爱戴帽子的年轻女士,现在有不少人也喜欢上了帽子。是因为戴一顶帽子,既美观,又充满诗意,给人一种高雅、富于幻想的感觉。严冬季节,女性戴一顶式样别致的女帽,不仅可御寒保暖,而且还可和服装相配,成为增加女性风采的一种装饰。
     (三)、围巾御寒。
      在寒冷的冬季,不论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是儿童、年轻的小伙还是漂亮的姑娘,出门围上一条围巾,既有防风御寒之效,又能给他们增添一种美的风采。
      这里要说明一点,戴围巾时,不要采用连脖子带嘴一块捂的方法,看似保暖,实则于健康不利。因为围巾大都以羊毛、兔毛、混纺毛线织成,纤维极易脱落,又因容易吸附灰尘、病菌和不常洗涤,所以,在围巾接触人的口鼻时,脱落的纤维、灰尘、病菌很容易随呼吸进人体内,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
      错误观点:戴口罩御寒
      为了御寒,很多人戴上了口罩,其实这样反而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更容易感冒。因为鼻粘膜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功能是对进入鼻腔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要是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粘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
      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围巾当口罩,由于围巾的原料多是羊毛、化纤织物,如果把围巾围在嘴上,人在呼吸时,纤维和细菌等就会被吸入肺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温馨提示:在野外行走或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活动时,为抵御严寒和风沙,戴上口罩是必要的,但时间不宜过长。
     (四):脚的保暖。
      俗话说:“寒从脚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再加上脚的表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温性较差,因此,脚的皮温最低,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
      祖国医学认为,足部受寒邪,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胃脘痛、腹泻、行经腹痛、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尤其是脚还与上呼吸道粘膜之间的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脚部受凉,会引起粘膜的毛细血管收缩,造成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致上呼吸道感染。
      由上可知,人们必须重视在寒冬对脚的保健,具体措施是:
 冬季鞋袜的尺寸要稍大些,脚与鞋之间应有空隙,也就是利用空气的隔热作用,增强保暖性。鞋底要适当增厚,因为鞋底厚则鞋的防寒性能好。在冰天雪地里工作的人,应穿带毛的高腰皮鞋或长筒皮靴。对于好生冻疮的人应及早穿棉鞋,有脚汗的人宜选用透气较好的棉鞋和棉线袜。当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烤干,棉鞋内也应常烘晒。鞋袜干燥,方能保持保暖性。
      错误观点:爱穿尖头鞋
      大街上时髦女子的尖头鞋,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别样风情。然而“寒从足下生”,专家指出,穿那种鞋头又尖又窄的鞋走路时,人体的重心会向前倾斜,使足部血液循环不畅,时间长了,足部皮肤就会破损或长水泡,遇到寒冷天气,这样的脚最易冻伤,天稍微一热,冻伤的脚就开始痒痛。如果冻伤得厉害,来年还有复发的可能。
       温馨提示:冬天穿鞋子应当选择宽松保暖的,如果实在想穿那种尖头鞋,可在办公室准备一双舒适的平底鞋,便于调换。  
    (五)、勤开窗户。
      寒凝大地,冷气袭人,有些人为了防寒保暖,不注意打开门窗,致使室内长期得不到更新换气。有些家庭为了节煤,甚至把煤炉也搬进了卧室,一边取暖,一边做饭,炒菜、这种做法很不好。
      空气,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可它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物,人可三日不食,却不能一刻无空气。人体日夜不息地与环境空气进行对流交换,吐故纳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室外空气容量大,流动快,又受阳光中紫外线消毒,花卉树木的净化,所以清新宜人,而室内空气却因人体汗液蒸发,废物排放,油烟等搅得混浊。
       据调查资料,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空气中的病毒细菌飞沫,一般在1小时后,方可消失,有的飘浮长达30余小时。如果常开门窗换气,则污浊空气可飘走,而且室内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干燥,多种病毒、病菌也难以滋生与繁殖。有报告说,一个成年人每小时的呼吸过程中,大约要呼出20毫升的二氧化碳,假设有两人在一间6平方米房间从事轻度劳动,将门窗紧闭,不与外界通风,那么,8小时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达到足以致命的地步。
      冬季,有许多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如流感、流脑等疾病的病原体,大都寄生于人的鼻咽部和呼吸道粘膜上,当人们咳嗽、喷嚏、说笑时,病毒、病菌则随飞沫到空气中,健康人频频吸入带毒、带菌的空气后,很容易感染病。
       所以,从卫生角度来说,冷天还是应该定时开窗换气,使室内保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这对正在密闭的会议室里开长会,并且吸烟的人又很多时,尤应注意。
      错误观点:门窗紧闭睡得暖
      冬季关上门窗睡觉,的确会减少空气对流,使室内温度上升,但由此带来的空气不流通危害更大。据专家介绍,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500余种化学物质,其中从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种,其结果是使空气中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对呼吸道有影响,因而那些闭窗贪睡的人经常会患感冒、咳嗽、咽炎等。
       温馨提示:不要因为外面天寒地冻就整天门窗紧闭,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冬季应每天开窗2—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尤其是病人的住所更应注意经常通风。另一方面,开窗可让阳光照进室内,借紫外线杀菌。
     (六)、室温适宜。
      室温湿度保持多少合适?冬天,外界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适合,以18℃为最理想。若大大超过这个温度会使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心烦,令人头昏脑胀,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引起生理变化,造成疾病产生。尤其是北方冬天用火炉烧煤取暖的房间,温度过高时,特别容易引起外感风寒。
      若室内温度过低,会使人体散热过快,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常常令人感到寒冷,缩手缩脚,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颤,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胃肠痛,甚至引起关节炎病等。
       至于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度,也不宜过高或过低,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就比较困难,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就会令人憋闷难耐。室内温度低时,湿度高于80%,会使人体散热过决,增加寒冷感。时间长,会引起湿度症、关节炎病等。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的呼吸道干涩难受,造成口干舌燥。
       室内正常湿度一般以30%~70%为宜,一般北方地区冬季降水量少,风多风大,气温干燥,室内湿度也较低。特别是冬天烧炉子,暖气取暖,室内空气更是干燥,人们常常需在炉子上放置水壶,让壶内的水蒸腾,向室内排放蒸气,或向地面喷洒水,使水蒸发,增加空气湿度。
       错误观点:空调温高好舒服
       冬令时节寒风刺骨,有家庭为御寒保暖纷纷使用空调,为了在室内享受温暖,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将空调的温度调至27℃或以上,使得室内温度如同春夏之交,的确使人感觉十分舒适。空调温高虽然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长期在空调环境中的人易患空调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鼻塞、咽喉干燥、口干、头痛、免疫功能下降等。尤其冬令,室内外温差如在25℃以上,一旦有事外出,则极易患感冒;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容易发生心肌梗塞、中风、面神经瘫痪,甚至死亡。
       温馨提示:正确使用空调,对健康是有益的。使用空调时,可在室内放置增湿器或放一盆水,以便保持室内适度湿润。室内温度调节应适宜,宜逐渐将温度调高,当温度调至适宜时,应脱去外衣而不要怕麻烦;如要外出,应逐渐将温度调至15℃为宜,不要马上离开空调房间,这样能使鼻腔对空气温度有一个适应过程。晚上睡眠温度宜在15℃~18℃之间为佳。有感冒或其它传染病患者的家庭,不宜使用空调。
      (七)、不蒙头睡。
       冷天,不少人因为怕冷,睡觉时头也缩进了被窝里,这种蒙头睡觉的习惯很不好。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蒙头睡觉,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就变得混浊不堪。这样,人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错误观点:一头冲个热水澡
      在冬季,洗澡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不能像夏季一样,水龙头一开,就从头开始淋浴,而是应该从脚开始洗。因为冬季皮肤温度比洗澡水温度低,而冬天用的洗澡水温度又往往比夏天高,突然而来的热水会令心脏负荷不了。另外,许多人因为怕冷,常将水温调高,但太热的水会令皮肤水分流失,令皮肤变得干燥甚至引起微血管爆裂。
      温馨提示:冬季洗澡最好先湿湿脚,让脚部先适应水温,再慢慢往身体上泼水,开始洗澡。冬天洗澡适宜的水温为37℃到42℃,所以,在冬天,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体温略高一点就够了。另外,在寒冷天气里洗澡,最好别超过15分钟,以免着凉
     (八)、不憋夜尿。
     冬天夜长,有些人就寝后因怕冷而长时间憋尿。而憋尿对身体有害。
      原因是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及各种有毒代谢物质。尿液在体内积存时间过长,这些有毒物质对机体就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并可能引起膀胱炎和尿道炎。经常憋尿,还可能导致尿痛、尿血和漏尿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女性,其尿道短而宽,尿道括约肌功能较弱。此外,膀胱与输尿管交界部位“活瓣”作用也弱,憋尿会使膀胱内尿液聚升而返流至肾脏,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畏寒、发热、尿急、尿痛、腰部疼痛,倦怠乏力等等。
     (九)、不停冰箱。
      一些人认为冬季气温低,食物不必存放在冰箱里,可实际上,一天中,早晚和中午的温差较大,放在外面的食物容易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所以保鲜程度差,但若把食物放在冰箱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有鉴于此;为了身体健康,还是不停用电冰箱为好。
     (十)、节制性欲。
      中医养生学还特别强调冬季要节制性生活,如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并引《五经通义》说:“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古人还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这充分说明古人认识到,冬季节房事,因护阴精,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里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亦说明了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很大作用
      五、冬天要警惕的重病信号
      寒冷的冬天,是中老年人心脑肺等重病的好发季节。当患这些疾病时,一般常有信号(先兆),患者或家人若能认识这些信号,及时就医确诊并治疗,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预后将大为改观,故学会识别重病信号非常重要。
 急性心肌梗塞的信号:
     (1)疼痛的变化。急性心梗是冠心病发展的最严重结果,一般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通常不超过15分钟,经休息或舌下含速效硝酸甘油片可很快缓解,且发作不经常。如果近期心绞痛发作变得频繁,或疼痛时间延长,疼痛经过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就要看作是急性心梗的先兆。还有,过去从无心绞痛的人,突然出现心绞痛,并伴胸闷、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有死亡将至的恐惧感等症状,也是急性心梗即将来临的先兆。
      (2)表现异常。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体力下降、难以形容的胸痛、咽部异物感、原因不明的牙痛、突发上腹部剧疼、严重胃烧灼感、骤然反酸、脉搏细弱跳动无规律、瞬间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呼吸困难和神志恍惚等,即使无心绞痛,也很可能是急性心梗的先兆。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信号:
     (1)运动障碍。逐渐或突然感到上肢和手脚软弱无力,活动笨拙或不灵便;(2)感觉障碍。手脚或部分肢体突然麻木,冷、热、触等感觉迟钝或消失;(3)语言障碍。谈吐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4)视力障碍。出现短暂性视力模糊、偏盲或一过性失明;(5)共济失调。突发头晕、耳鸣、走路摇摆不稳;(6)精神状态改变。或沉默寡言,或急躁多语,或嗜睡,或一过性意识丧失;(7)突发剧烈头痛。
       高血压危险的发病信号:
     (1)原有高血压病史,平时血压尚平稳,现血压逐渐或突然升高,达高压180毫米汞柱、低压130毫米汞柱以上;(2)有越来越重的头痛,走路不稳脚似踩棉花;(3)有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以及全身或局部肌肉出现抽搐。
 心力衰竭的发病信号:
      (1)心脏病患者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稍做轻体力活动即感心慌、气短、脉跳增快,休息后呼吸和脉跳恢复到正常其所需的时间比平常慢;(2)尿量减少,体重增加,下肢出现轻度水肿;(3)夜间睡眠时须垫高枕头才感觉舒服,睡眠中常因气  短而憋醒。
       严重心律失常的信号:
      心跳有停顿或胸内撞击感,并有心慌、蹩气、头晕、疲倦无力等;有的还可突发抽搐、不省人事。
 呼吸衰竭的发病信号:
       原有肺部疾病,逐渐或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指甲、耳廓发紫,同时伴头胀、精神不易集中、智力减退、夜间失眠、白天嗜睡、烦躁不安和肢体无意识动作等。
      六、冬季风湿病的预防与治疗
      冬季是风湿病最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季节,风湿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性疾病等多种病症。风、寒、湿等外邪或单独或联合侵犯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麻木、酸痛,重者屈伸不利,如果出现“心跳、气短、汗出、食少便溏、腰酸遗精”等症,那就是累及了内脏.此病症的预后多留有不良症状。
      风湿病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劳累后或大量出汗后,身体被风寒湿邪侵袭,可导致发病。可见,正值新陈代谢旺盛的年轻人,冬季出汗后,一定注意不能受风吹。我在最近丽水广播电视报上等了一篇《冬天防止老寒腿复发》的文章(老寒腿一般指老年人骨性关节炎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为寒冷刺激,血管收缩,病情就会加重)
      风湿病患者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潮,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换洗,被褥要勤晒,感冒后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积极锻炼身体,配合医生,风湿病会得到治疗的。
      七、天寒地冻时更要保护胃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均有所下降,因此,每年寒冬都是胃病的高发期。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调节情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的发生与发展。所以,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注意保暖: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病的人要适时增添衣服。同时,夜晚睡觉要盖好被子,以防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此外,平时还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人体对季节的适应性,从而减少胃病的发生。
      注意饮食:当摄入不洁净或者变质的食物时,非常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此外,各种胃炎、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细菌可以通过不洁的餐具、牙具、食物进行传染。因此,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还要做到细嚼慢咽,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切忌暴饮暴食,避免损伤胃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要睡前进食,否则会因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胃溃疡。与此同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
      禁烟限酒:有统计表明,吸烟者患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要比不吸烟者高一倍,且患病率与吸烟量有密切关系。随访中也发现,吸烟者溃疡的难以愈合率和复发率都比不吸烟者高得多。因此,胃炎、胃溃疡患者务必戒烟限酒,以利于胃炎、胃溃疡的愈合和防止复发。
      除了注意上述几点之外,如果出现嗳气、返酸、胃痛等症状,应尽快去医院诊治,把胃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八、冬季健身四要
      1、热身活动要充分。气候寒冷,人体各器官系统保护性收缩,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再加上空气湿度较小,所以使人感到干渴烦躁,感到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做热身活动就锻炼,往往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所以在冬季进行健身锻炼时,尤其是在室外,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通过慢跑、徒手操和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投身到健身运动中。
       2、衣着厚薄要适宜。冬季进行健身运动,开始要多穿些衣物,穿着衣物要轻软,不能过紧,热身后,就要脱去一些厚衣服。锻炼后,如果出汗多应当把汗及时擦干,换去出汗的运动服装、鞋袜,同时穿衣戴帽,防止热量散失。另外,在室外进行健身锻炼更要注意保暖,锻炼完后身体发热较多,总想凉快一下,但切不可站在风大的地方吹风,而应尽快回到室内,擦干汗水,换上干净衣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由于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加上脚的皮下脂肪薄,保暖性差。所以冬季在室外进行健身活动特别容易感到脚冷。若头、背、脚受冷,冷空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肌体,不但影响健身锻炼效果,还会感冒生病。平时有些健身爱好者喜欢穿健身鞋过冬,这样不好。因为胶底鞋导热快,不锻炼时脚掌容易受寒,以至引发冻疮、关节炎等疾病。
      3、环境要舒适。冬季人们习惯把健身房的窗子关得紧紧的。殊不知,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有20多升。若十多人同时进行锻炼,一小时就是200升以上。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气体等,致使室内空气受到严重污染。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出现头昏、疲劳、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锻炼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室内进行锻炼时,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另外,冬季也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浑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同时要注意,气候条件太差的天气,如大风沙,下大雪或过冷天气,暂时不要到室外锻炼。若想到室外锻炼,应注意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
       4、锻炼方法要合适。由于冬季寒冷,身体的脂肪含量较其他季节有所增长,体重和体围相应增加,这虽然对瘦人增重长胖有益处,但肌肉轮廓、线条和力度的发展不够理想。因此,冬季健身要提高锻炼的强度和力度,增加动作的组数和次数,同时增加有氧锻炼的内容,相应延长锻炼时间,用以改善机能,发展专项素质,消耗体脂,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另外,注意锻炼间隙要适当短一些,尤其在室外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于冷空气中。如果间隙时间过长,体温下降,易使肌肉从兴奋状态疲惫下来,粘滞性增大,这样不但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再进行   下组练习时容易受伤。
     养生保健,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话题。这里只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传播一些常识。具体生活中怎么做?一是要多学习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二是和专业人员、养生爱好者多探讨,三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结合自己的体质特征多感悟,只要对于养生这门实用有益的科学有兴趣,对于自己身体多关注,对于生活更热爱,我们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更加会提高一个层次。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渡过寒冬,我们又将迎来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