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灾过后传染病多
作者宣传科时间2008-05-05 00:00:00

暴雨、持续数日的大雨,可以使所在地区大量积水,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今年江南也出现了一些反常天气。应当认识到这些特殊规律,及早诊治防病,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点防范和需要认真诊断的传染病有如下几种:
一.肠道传染病
主要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一类传染病。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经济条件差、卫生设施落后、饮水和环境不卫生的地区,发病率高,且容易引起流行或暴发。
该类病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二.自然疫源性疾病
1.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在临床上有三大主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表现为“三红三痛”等症状。

2.钩端螺旋体病

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钩体经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特别是洪水暴雨时带菌的粪尿随水漂流,扩大钩体的污染面,往往形成暴发流行。
钩体病的主要症状:起病后3天左右出现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较重病例有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出血倾向等。
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三、疟疾
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夏季高温多雨,适于蚊子的生长繁殖,是疟疾的高发季节。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

 

                                           (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