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作者时间2009-10-20 10:26:00
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3.5亿HBV慢性携带者。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0%以上,我国约有1亿多人为携带者,其中发病者约数千万人,占全世界的80%。已6种肝炎病毒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危害性最大,易转化为慢性肝炎,也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直接诱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把乙型肝炎列为世界第九死因。HBV携带者的母亲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受染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
    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缺乏特效病因治疗方法。肝细胞的损伤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持续复制密切相关,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治疗措施。
近年使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目前乙型肝炎的治疗,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乙型肝炎病人仅有肝功能如ALT的好转或恢复正常,而乙肝病毒并未消除时,病情极易复发,不能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病变的发展。过去抗HBV药物常用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治疗有效可以使HBV-DNA从血中持久清除,HBeAg阴转,ALT值降至正常。同时改善症状、并预防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干扰素临床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HBV-DNA阴转率为30﹪~50﹪,但有许多局限性,联合治疗才是一个重要方向。干扰素α只是抑制HBV复制,而不是清除HBV。干扰素其毒副作用较普遍存在,有流感样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消化系统反应、皮肤反应、肾脏损害、影响内分泌系统等等。
    之后出现了核苷类似物,其共同作用是可以代谢为相应的核苷酸与乙肝病毒的DNA聚合酶活性位点结合,阻断由mRNA逆转录为DNA的第一条链及由第一条链合成第二条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拉米夫定是较有效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核苷类药物, 服药1~2周后,血清HBV抑制率可达95%一98%。不足之处在于长疗程中易于出现耐药性。联合用药以及发展新的核苷类药物可以延缓耐药毒株的出现.。
   阿德福韦酯在体内转化为阿德福韦可以发挥抗病毒作用,是新型核苷类抗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即使出现了拉米夫定耐药也同样可以有效地抑制变异株。也可与拉米夫定联合继续有效地控制其耐药病毒株。
    恩替卡韦片(博路定)本品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明显强大的抑制作用。但已发现有交叉耐药现象,在细胞试验中发现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的抑制作用比野生株减弱8至30倍。恩替卡韦作用明显要优于拉米夫定。
    由于始终没有针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16岁以下儿童等患者人群使用本类药物的临床观察资料,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也未建立,专家们只能提醒临床医生在针对这些人群使用此类药物时谨慎从事,当然也没有绝对禁止,需要权衡风险,以避免法律上的纠纷。因此有迫不得已使用此类药物的时候要对患者密切关注,防止有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乙肝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疗效不够满意,复发率高,有的药物毒性较大和药价昂贵等问题。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展望
   对今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展望,应进一步研制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针对不同的抗HBV的靶位和机制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如二种抗病毒药联用、抗病毒药与免疫调节剂联用等、抗病毒药导向治疗、基因治疗、治疗性疫苗等均是今后抗HBV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
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