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小心误区
作者健教办时间2014-12-15 16:02:00
 

俗话说:“秋冬进补,来春打虎”,有些人就觉得这秋冬进补人人适宜,大补大受益,小补小受用。丽水市中医医院市级名中医、倪京丽主任中医师说,冬季进补虽说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大特点,但也并非人人都需要。在冬季进行补益,切忌走入“进补”的误区。

误区一:地域不分“滥补”

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补品中如人参酒、参茸酒等,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确有作用。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如鸡、鸭、鹅等。

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也是少用为佳,应以滋润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荠、莲藕、梨等果蔬为宜。

误区二:老少不辨“蛮补”

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大多体质虚弱,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然而,小儿生理机能旺盛,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儿童,就不宜“进补”,尤其对一些甘温、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适宜于成年人,儿童即使体质弱,也应忌食或少食,反之则有损无益。所以,青少年包括小儿,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注意饮食营养,调节补充,一般不宜以药物进补。

误区三:辨证不清乱补

为使冬天进补能更精确地达到预期作用,应依据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特点进行辨证施补,中医依照食物的性味,可分为平补、温补和清补等类。所谓平补食物是帮助坚持健康和生命所有必要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进畏寒怕冷表现,然后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呈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表现;清补食物偏凉能够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然后呈现拉肚子、腹痛等症。

 因而,即是身体虚弱,也不能盲目乱补,应到专业医生辨别哪种虚症后方可对症进补。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某些老人平时喜欢吃些补药、补品,广告中各种补品的奇特、灵验成效的宣扬,更是呈现了很多无求补者。 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可谓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衰弱、阳痿等表现者,人参确有手到病除之效。但是,实证体质不能用人参等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