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惹人恼,中医教你如何防治痛经
作者健教办时间2016-04-06 10:50:00
 

   对于一些女性朋友来说,每个月的例假会显得有点恐怖,因为痛经的来袭,让这些女性朋友承受着很大的痛苦。对此,中医有哪些治疗痛经的方法呢?丽水市中医院中医妇科叶咏菊副主任中医师为您支招,解除困扰。

  中医辩证解说女性痛经

  一、气滞血瘀型

  多表现为经前小腹刺痛或绞痛,拒按难忍,上连两肋,经血夹肉膜样块状物,一经排出则疼痛减轻,经量或多或少,伴有心烦急躁、乳房作胀等症。

  二、阳虚内寒型

  常表现为经期小腹冷痛,量少色黑夹块,月经后错,喜温喜按,得热则舒,四肢不温,食少便溏等。

  三、寒湿凝滞型

  多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暗夹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但按之则痛甚,喜食温饮,肢体困重,平素白带清稀量多等。

  四、湿热下注型

  多表现为经前小腹灼痛刺痛,拒按坠胀,色红质稠有块,有异味,经期提前,伴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结,带下量多色黄等。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一、食疗偏方

  1、益母草糖水

  材料:益母草15克,红枣10颗,生姜3片,红糖15

  做法:上述材料加清水2碗,煎至水剩八成,然后加红糖溶化。

  用法:趁温热时服用,每天1吃,连服3天。

  2、透热疗法

  材料:粗盐120克,晚蚕沙60克,川花椒60(剔除钩刺)

  做法:上述材料一起放入锅中,炒到微微有点焦,闻到香味时,用绢布兜成一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

  用法:当药包温度差不多在45℃时,用手拿药包,放在腹痛的地方,直到皮肤发热潮红、药包冷却为止。能治疗各种痛症、寒症,对痛经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提示:药包可以重复使用2次,但是需要重新加热,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二、按摩穴位

  以食指指腹点按合谷(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各点按1分钟,有酸、麻、重、胀感时效果较好。点穴法可于经前数日及月经期间进行,每日1-2次。

  三、熨脐法治疗痛经

  用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元胡各15克,共研极细末,用黄酒适量,炒热,纳入纱布袋中,在温度适宜时,置脐部或小腹部,不停地熨敷。药冷却后,可再炒热熨敷,直至痛经消失为止。适宜于寒湿凝滞的经行腹痛,症见腹痛喜按喜暖、经水色暗、四肢不温等使用。

  四、热敷

  暖暖包:可将暖暖包隔着一层衣物,放在腰部或下腹部疼痛部位上,对舒缓疼痛非常有效,也可在反胃时放在胃部,双脚无力时放在袜子上。

  热毛巾:将热毛巾轻轻敷在感觉疼痛的部位,藉由血液循环的加速来舒缓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