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名称的改变与中医有着相似的命运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自虞舜时代兴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命名为“春节”,却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先秦时期,叫“岁首”、“上日”、“元日”等;到了两汉时代,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魏晋南北朝时期,叫做“元辰”、“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则是“元旦”、“岁日”、“新元“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规定,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称为“春节”。
中医,古称“医”、“医学”,属于“方技”的范畴。西学东渐后,中国学术界把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而把从西方传入的学术称为“西学”,并逐渐以“西医”一语作为规范化的概念而流行起来。与此相应,“中医生”、“中国医人”、“中国医学”等则称为中国本土医学的称号,并逐渐形成了以“中医”一词作为区别于“西医“的约定俗成的对应概念。
春节的起因与中医有着相通原理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代社台卿《玉烛宝典》也说:“正月初一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都是说:春节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日子确定为一年的开端——春节,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的阴阳调和的思想观念。在春节的确定上,既考虑太阳的运行规律,也考虑月亮的运行规律,追求的是阴阳调和、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认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自然与社会,只有阴阳和谐,才能生生不息。
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开篇即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简单而直接地说: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说到底就是把握和运用天地自然的各种规律,并将天地自然万物作为调治患者“阴阳不和”的手段和工具。“阴阳自合者,必自愈”,是中医学的一种最高境界并成为一种基本的医学理念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春节与中医异曲同工的境遇
数千年来,蕴含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博大智慧,凝聚着趋吉避凶、追求幸福和谐的情感寄托,充满了激情与快乐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民族情结。
春节与中医有着如出一辙的境遇,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节和中医,总会与中华民族一直相伴相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