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季节里,稍不留心就会出现中暑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缓解,避免出现其他症状。
中暑有“阳暑”和“阴暑”之分
所谓“阳暑”,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劳动者、运动人士,通常有头晕倦怠、口渴身热、脸红、大汗等先兆症状,阳暑往往发展很快,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起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
所谓“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
阴暑多由风寒湿热杂合而致,病情发展比较缓慢,临床表现也较复杂。风热偏重的患者可出现:发热,怕风,咽干咽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流黄涕,口渴,痰黏、色黄等。治疗可以使用银翘散、双黄连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风寒偏重的患者可出现:怕冷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鼻流清涕,痰稀、色白等表现。这类病人可以喝些姜汤,或葱白香菜根汤等发散风寒的药物,以发汗解表。湿偏重的患者可出现:头重昏沉、胸闷、呕吐或腹泻、不思饮食、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首选藿香正气水。
中暑后的急救措施
1、搬移
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
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
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
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针灸科吴彬彬中医师说,中暑急救还可以用以下中医方法急救:
针灸刮痧治疗:
1、刮痧
选用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瓷汤匙、硬币、头梳等物品在患者上肢内侧肘弯处、颈部、大椎两旁、肩井、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等处,抹上清水或凡士林作为润滑剂,在患者欲刮的部位均匀从上往下顺刮,直刮至皮下呈现紫红色痧痕为止。刮痧时间一般约10-15分钟, 或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扭痧
常选颈部、天突穴附近、胸部、背部、眉间、大椎穴、肩井穴等部位。医师手呈握拳状,食指、中指弯曲,沾上清水,用弯曲的指关节将皮肤捏起,用力外拔,以有“叭嗒”的响声为宜,反复几次后局部充血、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止。
3、针灸放血
用消毒过的针灸针或三棱针在患者手指末端的十二井穴处放血,治疗前先在井穴处揉捏并向手指末端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用针迅速刺入穴位,刺入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穴位周围,挤出暗红色血滴,以所挤出的血液由暗红色转淡红色为宜。
4、 梅花针拔罐放血
选取背部大椎、风门、肺腧、膈腧、肝腧等穴,每次3-5穴,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均匀有节奏地叩打皮肤,使被叩刺的皮肤微量出血,再用抽气罐吸拔,留罐5~10分钟,中暑症状严重者隔日一次。
夏天中暑能用什么药?
1、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具有很好的散热解暑、解毒辟秽的功效,对中暑、腹痛泄泻、痢疾等症状都具有很好的疗效。该药含乙醇40%-50%,服用后不得驾车。
2、十滴水
对中暑后所引起的中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成年人中暑之后可以每次取十滴水10-20滴滴入一杯白开水中,搅匀服下。将1-2瓶倒入洗澡水中,不但可以有效的缓解儿童中暑的症状,同时还能预防小儿生痱子。孕妇禁用。
3. 人丹
阳暑的患者还可以口服人丹清热解暑,对于由高温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症效果尤佳,但不宜多服久服,因为这类中药辛香开泄,久服易耗伤人体阴液和元气。婴幼儿、孕妇禁用。
以上药物,请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外用药:清凉油、风油精
取少量的清凉油或者风油精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处,不仅能够立即缓解中暑的症状,同时还能提神醒脑。
以上2种药物外用时应该尽量的远离眼睛,一旦不小心进入眼睛就应该用清水及时冲洗。
中医内科潘军伟副主任医师说:经常中暑的患者,可以用中药茶饮来预防:
1.香薷饮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夏月伤于寒湿之阴暑证。
2.六一散 功效:清暑利湿。主治:外感暑气挟湿,暑湿下注证。
3.清络饮 功效:祛暑清热。主治:暑热伤肺,病在气分证。
4.清暑益气汤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中暑受热,气阴两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