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之养生篇
作者健教科时间2019-04-04 09:10:00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l  清明节传统习俗

l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l  清明节与中医药文化

l  一年中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到冬至等传统节日,都与中医药文化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对中医药文化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并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实了中医药文化的底蕴。

l  清明柳

l  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黄水疮

l  清明菊

l  清明菊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舒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这个季节正是春燥时节,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容易出现上述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即可预防又可治疗。

l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升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传统的清明习俗中也寓有丰富多彩的养生之道。

清明时节谨防湿邪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阴雨天气来袭,自然界湿度过大,会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气候潮湿,人体脾胃易受影响,很多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舌苔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特别是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运动少,如果再加上心情不舒畅,就会导致脾胃功能欠佳,出现和湿邪中阻类似的症状。要避免湿邪病的侵扰,首先,避免外湿伤身,尽量少呆在潮湿的地方;二是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三是合理饮食,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不宜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