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年老、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身体骨代谢的异常,使全身的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多见于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1、高龄:不论男女,40岁以后骨吸收率增加,骨量逐渐减少。
2、雌激素分泌减少者:主要有妇女绝经后、去势手术、垂体机能减退、特发性促性腺激素分泌减退者。
3、内分泌异常者:如甲亢、甲旁亢者等。
4、肾上腺素机能亢进或长期糖皮质激素过量者。
5、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或慢支等慢性病者。
6、其他:营养缺乏、药物、废用性骨质疏松,多发性骨髓瘤、妇女妊娠及哺乳期特发性骨质疏松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
1、疼痛:疼痛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症状。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疼痛,常见于腰背、髋及双下肢疼痛,为自发性疼痛、坐起痛、前后屈痛、步行痛、睡眠痛,屈伸腰背时尤为明显。
2、身高缩短、驼背:骨骼变形是继腰背痛后重要的临床体征之一。
3、骨折:好发于胸腰段、桡骨、股骨颈、踝部等。骨折后痛苦大,并严重限制活动,甚至缩短寿命。这种骨折发生特点: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等室内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骨折,骨折部位比较固定。
骨质疏松的预防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骨质疏松三大措施:
1、高钙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对于维持骨骼的完整性有重要的作用。多食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虾米、豆类、海藻类、鸡蛋、绿叶蔬菜、花菜等。
2、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日照:适当的户外运动可减少骨丢失,改善肌肉灵活性,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建议每日步行1小时。
3、预防意外: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质疏松者避免提举重物、避免跌倒和对抗性强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