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警惕“耳石症”高发!天旋地转的眩晕,中医调养有妙招
作者神经内科时间2025-03-17 09:15:58
春暖花开,你是否突然经历“天旋地转”的眩晕?小心,这可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在作祟!春季是耳石症的高发期,尤其3至5月发病率显著上升。
今天丽水市中医院眩晕诊疗中心带您了解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对这一健康困扰。

春季为何耳石症高发?
1.维生素D季节性缺乏:冬季日照时间短,导致人体维生素D储备不足,而3-5月正是维生素D水平的年度最低点。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内耳供血及钙代谢,增加耳石脱落的概率。
2.肝气升发,气血波动:肝主疏泄,若升发太过或郁结不畅,会导致肝火上扰清窍,引发眩晕症状:肝阳亢盛时易出现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加剧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耳石黏附性下降。气血不畅可能引发内耳供血不足,耳石因缺血而代谢异常,稳定性减弱。春季情绪波动(如焦虑、易怒)会加重肝气郁结,进一步影响内耳气血平衡。
3.生活习惯影响:熬夜、疲劳、久坐不动等现代生活方式,易影响内耳液体平衡和耳石稳定性。睡眠不足(如少于7小时)会导致内耳小动脉缺血,加速耳石脱落。长期疲劳还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影响耳石代谢。缺乏运动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内耳血管硬化或痉挛,供血不足削弱耳石黏附性。

耳石症的典型表现
1.短暂性眩晕
眩晕发作时间极短,通常持续数秒至1分钟,极少超过1分钟。部分患者眩晕后可能出现头昏、漂浮感或平衡不稳,但这些症状持续时间不计算在内。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振动幻视(视物晃动)、冷汗等。
2.与头位变动相关
眩晕由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快速移动诱发,例如:躺下、起床、床上翻身;低头、抬头、转头;平躺不动或坐立时无症状。
3.与床相关的发作场景
大部分患者在床上进行体位变化时发作,如早晨起床、夜间躺下、翻身等。部分患者甚至因眩晕无法完成翻身动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1.耳石复位技术:
机器复位:通过全自动眩晕诊疗系统精准定位耳石位置,可减少手法复位的颈部刺激。
手法复位:对于高龄及不耐受机器复位患者,结合反馈灵活调整复位角度,快速缓解眩晕。
2.残余症状处理:
中医将耳石症归为“眩晕”范畴,针对不同体质辨证施治:
肝阳上亢型: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
气血两虚型:归脾汤补益气血;
肾精不足型: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
风痰上扰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
瘀血阻窍型: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络。
提示:中药需经专业医师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3.中医外治法:
针灸:取百会、风池、太冲等穴位,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分钟;艾灸百会穴可提升阳气,改善头晕。
耳穴压豆:刺激耳部前庭、神门等穴位,调节前庭功能。
穴位按摩:按压风池、百会、内关穴,缓解眩晕。

春季预防小贴士
合理日晒:每天在阳光下暴露20-30分钟(儿童时间稍短,老年人可延长),促进维生素D合成。
饮食调整:多摄入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保证钙质摄入。若维生素D缺乏,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并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疲劳可能诱发内耳供血不足,增加耳石脱落风险。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如快速转头、倒立)。
充足睡眠:每天睡足7-8小时,减少熬夜,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激素紊乱。
耳石症虽“来势汹汹”,但通过科学复位与中医调理,多数患者可快速康复。若频繁发作,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转发提醒身边人,健康度过“眩晕高发季”!

眩晕诊疗中心简介
丽水市中医院眩晕诊疗中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眩晕医学专科中心单位)下设头晕/眩晕专病门诊、前庭功能检查室、前庭功能康复室、眩晕病房,拥有一流的头晕、眩晕专家团队及诊疗技术。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前庭功能检查及评估设备丹麦尔听美晕派思4.0、SRM-IV BPPV诊疗系统,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为疑难眩晕患者提供中西医诊断、治疗、康复等优质服务。目前眩晕专病中心诊疗范围有:BPPV(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头晕(如后循环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脑血管病)、晕动病(晕车、晕船等)、不明原因头晕、外伤后头晕等疾病。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可详询我院神经内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