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养生 重在于脾
作者健教办时间2015-07-06 09:42:00

  

中医养生之道强调顺其自然,和与四时。自然界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规律,必需适应四季的阴阳变化。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人类养生的根本,也必需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人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倘若背道而驰,必然会发生疾病,乃至死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则人过百岁而不衰,即天人合一养生之根本所在。

    然而,人类不同于其它万物之处,在于生活过程中必然有七情变化,为了生存经常会有违于自然规律,必然会出现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医生的职责就在于适时帮助患者,调整阴阳和脏腑功能,使其适应季节变化,预防疾病,保证健康。

    实值大暑节气,属于中医所讲长夏季节。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人类生存,要靠饮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这是脾胃的主要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夏季节,脾易被湿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伤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久之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在内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在外则易被外邪侵犯。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反复感冒、咳嗽等疾病。另外,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弱,便会出现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等症,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因此,长夏期间在养生方面,要以健脾护脾为主,也正是中医理论中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机理所在。